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

武宁:托起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

发布时间: 2023-08-29    来源:
鼓声阵阵迎宾客,武安锦城飞歌声。秋日的傍晚,漫步在我县武安锦城,只见一排排新颖别致的楼房鳞次栉比,以往世代居住在深山的群众,如今在小区广场的舞台上放歌跳舞,社区服务中心、便利超市、学校、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……
我县是一个山区、库区县,九岭、幕阜两大山脉横亘南北,占有庐山西海80%的水域,风光旖旎的同时,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县紧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库移民避险解困,建设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——武安锦城·梦想家园安置区。

武安锦城·梦想家园安置区

年来,我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紧紧围绕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”目标,注重安居与乐业并重、搬迁安置与乡村振兴同步,用心用情做好易地扶贫搬迁“后半篇文章”。

搬出大山 走向新生活
扭腰、迈腿、甩手……每当夜幕降临,在我县移民安置小区——武安锦城文化大舞台,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。邹君君就是其中的一员。
“十年前,我怎么也没有想到,我如今也成了城里人,可以跟大家一起来跳广场舞。”邹君君兴奋地说。

武安体育健身广场

邹君君一家生活的改变,离不开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。7年前,邹君君和家人住在我县大洞乡岭下村。光从这个地名来看,就知道这个深山村,地处偏远,交通不便,不仅没有来钱门路,而且地质灾害多发。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,属于典型的“出门就是山,土地在山间;辛苦种一年,只够吃半年”。
在老家时,邹君君两个小孩生病,她还要背着孩子到相邻的湖北看病;上学要到十余里路外集镇上的小学去,生活非常不方便。
2016年,得益于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邹君君一家搬迁到县里的移民安置小区——武安锦城,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楼房。如今的邹君君跟城里人一样,早上把两个孩子送到社区对面的武安民族小学上学,自己在园区一家工厂做事,下班接孩子回家,晚饭后还可以到小区的文化广场健健身,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惬意了。

武安民族小学

65岁的罗时勇也是大洞乡岭下村人,老家的房子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,离大洞集镇有30多里的路程,且不通车。“出门一双腿,从早走到黑”,可偏偏罗时勇的腿又患滑膜炎,不能长期走路,上岭下岭,更是举步维艰。2020年,罗时勇入住武安锦城,再也不用长途跋涉,看病就在小区对面的卫生院,步行不到500米。“简直太方便了,学校、超市、医院、市场,都在小区门口,小区的环境又好,设施又齐全。在这里生活既安心,又幸福。”罗时勇乐呵呵地说。
全县共有各类搬迁户3726户,共14904人在这里迎来新的生活。

设施齐全的武安卫生院

分类施策 稳岗促就业
清晨,搬迁户赵斯意打开位于武安综合市场的门店,开始一天的营业了。“这间店一天利润两三百元,我一个人就可以看店。”她说,搬出了大山,“穷窝”变安居,创造美好生活有了新希望。为鼓励搬迁户自主创业,我县相继出台政策,给了他们相应的政策支持,并给予每户50000元的政府贴息贷款。有了这笔贷款,26位像赵斯意这样有心创业的有志之士,参与了餐饮、建筑、装饰等不同行业的创业。
熊文2015年因突发脑溢血,落下了残疾,行动不是很便利。2018年搬到武安锦城后,为增加他的家庭收入,社区将他安排到残疾人专干岗位上,每月有800元的收入,并把他的妻子介绍到县城务工,加上低保的费用,一家人生活衣食无忧。如今他逢人便夸是党的政策好,让他这种人也有了工作,可以靠自己的双手,过上好日子。

武安社区帮扶车间

早上八点,搬迁户彭英业带着两个孙子来到社区的帮扶车间,安排大的在一旁写作业,小的在一边玩,自己则快步走到工位上,麻利地串起一个个漂亮的手工艺品。“这里环境好啊,有空调,又干净,我一边做事,还可以一边照看小孩,工作时间也灵活,一个月也有1500元钱,比在家里玩强多了。”彭英业说。

大型就业招聘会

就业是民生之本。我县将搬迁群众就业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,根据每位搬迁户不同的情况,科学谋划、创新举措,促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。一是依托工业园区平台成立武宁县人力资源市场,组织开展大型就业招聘会,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信息,实现搬迁群众园区务工2102人;二是创建就业帮扶车间4个,由政府无偿提供场地、水电,无偿提供服务,聘用搬迁脱贫户53人,所有利润发放给搬迁脱贫户;三是通过开发保洁、社区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,为搬迁户提供各类公益性岗位55个,聘用搬迁脱贫户36名,四是出台创业扶持政策,为创业者提供月租20%的优惠,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,共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26人。同时,武安锦城社区建有就业培训基地,开展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技术培训,每户搬迁贫困户都有产业、就业、资产收益其中一项或多项收入,实现搬迁户后期扶持覆盖率100%,既让搬迁贫困户搬得出,还能够稳得住,逐步适应安置生活环境。
居民自治 建和谐社区
刀木兰是就业帮扶车间的员工,10岁的女儿就在对面小学上学,放学之后,女儿就在社区的“四点半学校”,有专业的爱心志愿者免费辅导。“孩子有人辅导,老人有日间照料,我们安心工作就行了。”对于社区的服务,刀木兰竖起了大拇指。

儿童活动中心

满意的背后,是社区优化网格化服务的不懈努力。我县树立“群众搬迁到哪里,服务就跟到哪里”的理念,下足绣花功夫,让帮扶落地入户,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为了给搬迁户一个好的生活环境,我县完善安置地配套设施,将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镇建设一体规划、一体建设,统筹推动安置区周边环境卫生设施、公用设施、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升级。配套建设了1所小学、2所幼儿园,开设了公交车专线,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院,完善农贸市场、综合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,方便群众生活需求。建立四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“点长”长效管理机制,并成立了锦安、锦和、锦宁三个社区,每个社区配备了五名干部,同时成立了后续扶持办公室,选派第一书记1名和工作队员2名,聘请了专职工作人员1名,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服务。

由搬迁户组成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

为解决儿童看管空档,我县建设“四点半学校”、图书室、电子阅览室、儿童快乐天地,社区安排12名有教学能力的爱心志愿者轮流免费看护辅导到下午6点半,着力解决社区75名搬迁儿童放学“空档期”的看管难题。为解决老人日间照料问题,社区成立了日间照料中心,80多位老人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照看。
如何让搬迁户既乐业又安居,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,迎接新生活呢?
让搬迁户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。
在我县武安锦城社区,成后兵就是一名热心社区公益的志愿者。
成后兵于2016年入住武安锦城锦宁社区,自搬迁入住到锦宁社区的几年里,家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不仅居住环境从偏远山区阴暗潮湿的土坯房,变成宽敞明亮的三居室。在社区的帮助下,他还开了一家腻子粉厂,收入直线攀升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日子好起来的成后兵总想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回报社会。在这几年的社区各项创建工作中,他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。他帮助社区居民建立环卫小分队定期打扫社区的环境卫生,清除社区绿化杂草,一有时间就上门为社区孤寡老人读报纸,帮助社区老人了解国家大事小情。
“没有党和政府的移民安置政策,就没有我家的幸福生活,为社区做点事是应该的。”成后兵说。
我县坚持“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”的管理理念,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,在各个社区实行完全的“网格化”管理,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位搬迁群众。在搬迁户中选出楼栋长、安置点点长、社区管理人员,参与社区管理,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,打造清洁、美丽、安全、舒适的居住环境,让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“一条条措施从房屋产权管理、义务教育、产业发展、就业帮扶等方面出发,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。”我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一个个、一项项“量身定做”的惠民政策套餐、帮扶举措暖民心、强信心,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收获了稳稳的幸福。(余慧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