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宁:青山绿水带笑颜
武宁县是革命老区,青山绿水、生态宜人是武宁最大的自然特征。立足生态优势,武宁县坚决走好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全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为武宁指引出一条山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径。
大洞乡彭坪村
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村民增收
六月流金,夏收告罄,又到了果木繁茂的时节。记者来到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,恒温大棚里,一个个鲜艳的圣女果惹人喜爱;村庄里,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楼房令人赞叹;扶贫车间里,工人们忙碌的场面令人欣慰……记者目之所及,看到的是这个昔日革命老区焕发出的勃勃生机。
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位于大洞乡彭坪村黄珠巷的1095亩现代农业产业园,一个现代化的连体恒温大棚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蔚为壮观。大洞乡彭坪村党支部书记叶兴发介绍说:“现在这个产业园由29岁的小伙叶志高承包,由他负责日常管理,并吸纳带动群众、脱贫户务工。目前,该产业园已带动周边农户35人务工就业,其中脱贫户18人,预计年人均务工收入1.5万元,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。”
叶兴发口中的叶志高不是普通村民,而是一个家贫不失志、艰苦创业致富的青春奋斗者。脱贫富裕后的叶志高并没有满足,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带领全村人致富的事业上。现在建的这个恒温蔬菜大棚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,由叶志高承租用于发展有机蔬菜、中药材、水果种植,村里共计投入资金260余万元。
“我儿子叶志高将这座大棚承包下来种药材和水果,我儿媳现在去外地学习种植技术,我还能边带孙女边帮忙管理,真是太好了!”叶志高的母亲、50岁的彭坪村村民王爱桃正在大棚里忙着摘圣女果,她高兴地告诉记者:“恒温大棚种植不仅自己家受益,忙的时候需要人手,还会在村里招人做打地、翻土、绑枝等农活,每人每天给100元到150元的务工报酬。截至目前,已发放劳务费8万余元。”
在恒温大棚的对面,是一个500多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,猕猴桃长势良好。这是彭坪村打造的猕猴桃产业扶贫基地,让全村的贫困户入股,今年猕猴桃产量预计可以达到50吨,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。
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,可让村民增收。村民要脱贫致富,在家门口能就业也是关键一步。叶兴发随后带记者来到村里的童鞋加工车间,只见这里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加工童鞋。“村里目前建设了3个扶贫车间,加工童鞋、装饰花等手工制品,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。”
大洞乡党委副书记叶遥告诉记者,大洞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按照上级政策安排,做到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,全力推进“两业”发展。目前,大洞乡有村级50千瓦光伏发电站2座;合作社4个;扶贫车间4个,扶贫基地7个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生态化、品牌化,打造彭坪村恒温蔬菜大棚30亩,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及“一乡一园”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,深入实施有机蔬菜、高产油茶、特色中药材、精品果业等富民特色产业工程。
澧溪镇北湾半岛
两代移民接力 打造“诗与远方”
仲夏的北湾半岛,湖光潋滟、山色空蒙、白鹭翩跹。樱花、山茶新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,韩花梨结出一个个青翠小果,莲叶长出尖尖小角,处处显现出蓬勃生机。
北湾半岛是一个浙江移民村,三面环水,一面靠山,北湾半岛也由此得名。1969年,当浙江移民们落户武宁县澧溪镇北湾村的上北湾时,这里不通电、不通路,土地一片荒芜。经过移民们十多年的努力奋斗,北湾村里率先通了电,修了砂石路,家家户户打了压水井、沼气池,通了有线电视,这在当时的武宁也是首屈一指的,移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。
近年来,武宁本着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理念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、绿色发展。为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,该县依托生态做活农业,突出发展休闲农业、观光农业、有机农业、体验农业、创意农业。北湾半岛有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、丰富的土地资源、成片观赏山茶花,还有优质的韩花梨产业。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不少客商驻足,希望在这里投资创业,打造心中的伊甸园。
饶群芳就是其中的一位,他是名退伍军人,是清江乡晏头村浙江移民,退伍后在南昌经营了一家水泥管制品公司,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,手下员工230人。工厂运行平稳,收入稳定,生活安逸。可浙江人基因里不安于现状的精神,让年近六旬的他,总觉得自己不该这么舒适地过下去。
一年春节,饶群芳来到北湾亲戚家拜年。当时正值浙江移民张满根种植的山茶花盛开,他亲眼目睹了茶花的美丽风姿,亲眼看到赏花的车辆结队而来,一个大胆想法在他脑海里生成。他要投资把北湾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、康养娱乐、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,让北湾成为世人眼中的诗与远方。他把南昌的公司交给他人管理,来到北湾,全心全意打造心中的世外桃源。
2017年,饶群芳与张满根合作,成立了北湾半岛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。公司投入4500万元,经过5年的打造,公司完成200亩山茶花、200亩韩花梨、200亩太空莲、100亩桂花、100亩枇杷、杨梅、桃、柑橘等果业及100亩的花卉苗木,建有木房别墅3栋、改造民宿8幢。
栽好梧桐树,自然就能引得凤凰栖。2014年,千亩半岛红叶紫薇园建好,并于2015年迎来首批游客。2018年,台湾客商兰永煌投入2亿元打造了千亩樱花园。
看着北湾半岛发生的每个变化,饶群芳满心欢喜。“今年3月,在疫情发生之前,樱花、茶花盛开时,我们这里每天接待1万多人,民宿、餐厅生意奇好。后来瑞昌、南昌等地发生疫情,我们的生意受了影响,相信疫情过后,我们会慢慢变好!”为了促进北湾半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,武宁县及澧溪镇给予极大的支持,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,配合移民元素,在半岛建成移民文化馆、剧场和移民文化广场;拓宽了澧溪至北湾的公路,并进行“白改黑”改造;通过改水改厕、环境整治、新农村建设,新建了上北湾、南边、鲤鱼塘、花盆里、乐家、夏家、邓家、岩泉等新村点,每个新村点都有不同的主题,不同的特色,使北湾半岛焕然一新。
如今,北湾半岛春赏樱花、夏赏莲花、秋赏桂花、冬赏茶花的格局基本形成。“今生要到北湾看一次花!”北湾成为武宁的一张旅游名片。
荒田变“聚宝盆” 野生茶成“致富茶”
青山为屏,绿地为幕,田埂为脉,层层叠叠的水田和郁郁葱葱的远山交相辉映,俨然一幅动人的乡野农耕画卷。来到泉口镇凤东村,站在村口,看到眼前的青山绿水,谁能想到,曾经的这里竟是一片“撂荒田”。
“从这里到那里,有100多亩,都是我们去年开垦出来的荒田,现在来种植水稻和油菜,产生的收益将会作为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,今年预计可完成30万元。”1991年出生的张银燕是凤东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,今年也是她上任的第二年,看到眼前的景象,以前从未种过田地的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“我们通过流转农民闲置土地、抛荒田代耕等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。”目前,凤东村撂荒地整治已达300亩以上,破解了土地撂荒的难题,加快推进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步伐。
自2021年换届以来,凤东村委会通过流转农民闲置土地、抛荒田代耕等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。今年村集体共种植水稻350余亩(其中再生稻200亩);大豆80余亩;辣椒20余亩。
村集体“代耕代种”模式,不仅化解了土地抛荒问题,同时也解决了村内脱贫户及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。“放水、除草、施肥、插秧,我都会做,就在家门口务工,每天到这边来做事,不仅能赚到一些钱养活自己,还能活动活动筋骨,有益于健康。现在日子过得这么好,都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关心和照顾。”脱贫户陈焱梅如是说。
青山、绿水、红土地……武宁野生茶与生俱来就有着地域的优越性。记者一行来到泉口镇丰田村的盛德茶叶厂,加工车间内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一应俱全。“我们是专门加工武宁野生茶的,丰田村的野生茶资源丰富,以前无人开发,现在我们有了专门生产野生茶的厂,‘野生茶’成村民‘致富茶’。”丰田村村委会副主任、盛德茶叶厂负责人严安平介绍道。丰田村土地肥沃,气候宜人,因而,自古盛产茶。那时“僻村深谷,户户种茶”,才有了现在的宝贵野生茶资源。
曾经因村民都外出打工,满山的野生茶无人采摘,浪费了野生茶资源。丰田村村委会经过多方长时调研考察,扎实推进乡村振兴,因地制宜,把村里的能人严安平邀请回来投资,合伙创业,于2021年12月以村民合作方式成立了丰田盛德茶叶厂,专业开发武宁的野生茶资源。2022年2月500多平方米的野生红茶叶加工车间修建完成,同时首批野生红茶顺利投产。
1977年出生的严安平是丰田村人,之前一直在苏州经营家具工厂,生意兴隆,在村里也有威信。于是,村干部想请他回来带领丰田村脱贫致富,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严安平答应了回乡创业。去年3月,严安平被选举为丰田村村委会副主任,他说,“在外打拼多年,不能忘了自己的根,想通过自己的努力,带领村里走出一条致富之路。”于是,他承包下村民手中的土地开办茶厂,产生的部分收益将会作为村里的集体经济。“目前投入成本90余万元,包括收茶、设备、租金等,为了让村民早点有收益,我先垫资。丰田村的野生茶叶产量丰盛,今年预计收益150万元。”
泉口镇党委副书记董安华告诉记者,泉口镇各村因地制宜,积极发展村集体产业,2021年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均已突破10万元。今年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巩固“一乡一园”建设成果,力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全面完成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升级改造,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,传承好红色基因,讲好红色故事。依托现有资源,重点对接武宁县藏心谷文化旅游项目和光伏发电、风力发电项目。同时,大力发展茶叶、谷酒、水稻、中药材、水产品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,促进农旅商融合发展,提升产品质量。
记者手记
两天的武宁老区行采访,每到一个点,所见所闻,都令人欣喜,无论是昔日的革命根据地,还是移民村,村民们的生活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变,他们已告别曾经的荒芜,迎来崭新的生活。正应了那句话:“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!”勤劳肯干的武宁儿女,已将这一金句,化作坚定信念,付诸以坚实行动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披坚执锐,坚定前行。